2024-06-23
中国门锁网
网络
6021
本文转自企鹅号正和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今天要做产业互联网,一定不是互联网公司单做。移动互联网产生的巨头一定做不了产业互联网,因为产业互联网的基础一定是产业,而这种产业能力无法在短期内,靠模式的创新就打造出来,它是经过多年的沉淀才具备的能力。本质上,这就是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提供一套符合整个行业中最佳实践的的产业标准,中小企业依附上来之后会产生数据和算法,而这些数据和算法结合金融,才会产生新的产业巨头。”
在海尔“万物智能 互联共生”——互联工厂智能制造暨物联网中央空调标准发布会上,上海比升互联网有限公司CEO、原阿里中间件首席架构师钟华,做演讲时对产业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做了预判。以下为他的演讲全文。
口述:钟华 上海比升互联网有限公司CEO、原阿里中间件首席架构师
编辑:伍里德
来源:正和岛
01、实现中国GDP稳步增长,产业互联网是一个方法
人做事情,都是先讲大势。只有在大趋势里面,才可能有更高的发展空间和舞台。
从国家的角度来理解这句话,就是中国已经从过去几十年的GDP高速增长,发展到最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但朝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方向挺进。我相信,大家对中国最近几年的发展态势,都有所感知。
我们过去的需求侧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架马车”,从各维度上来看,都已经遇到了一些问题。
比如,投资带来的政府负债,以及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都很高;整个社会都在消费升级,但由于消费欲望比较低,消费需求的增速已经大大降低;出口的增速也在下降,欧美国家如果和中国“脱钩”,那绝对会带来负面影响。
从供给侧的视角来讲,现在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比较薄弱,劳动人数大大降低,企业的人工成本上升;资金持续投入之下,回报率下降。所以我非常赞同秦朔老师的一个观点:现在,能够保障中国GDP稳步增长的唯一突破点,就是“效率”。
在现在这样一个宏观社会背景下,很多专家,也包括一些企业领导者,却把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相互对立起来。我认为他们的这种观点或做法是不对的。
过去20年来,从百度、阿里巴巴、腾讯到今天的今日头条、美团、滴滴,本质上都是用互联网技术来提升消费领域的商品和服务品质。
因为我们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所开创出来的局面,是在欧美国家没有出现的,所以我们今天做产业互联网,比欧美国家拥有更好的基础。
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我对这个事情的判断是,我们不管在前端、后端,都有更好的场景,有大概率做出弯道超车的事情,创造出欧美人想象不出来的一种制造模式。
从社会矛盾来讲,我们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已经培养出了老百姓对生活品质的更高要求,但在过去100多年来,上游供给侧只是用了一些点状的技术,做了一些局部的优化,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大量的传统产业可能依然存在价值链冗余、低效的问题。
我认为,要解决这样一个社会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产业互联网。
02、下一个万亿级企业,大概率出自传统产业
产业互联网扮演的是哪几种角色?我们通过金融视角来看,这会是一个蛮有意思的问题。
今天的金融机构面临着特别尴尬的处境。大家可以看到,在消费金融领域,几乎所有常用的软件,如支付宝、微信,美团、滴滴等,都可以提供类似于借呗、花呗等的功能。
换句话说,今天所有的银行机构都被互联网公司所管道化了,他们只是资金提供方,不涉及终端用户,所以只能挣到很少的钱,真正的巨额利润都被互联网所占有了。很多工商、招商、浦发银行都试图做一些流量级平台去触及终端消费,但受制于基因和机制,目前效果都不好。
银行间相互竞争的目标都是企业。大企业就不用说了,会有一堆银行围着,这时候银行比拼的是谁的面子大、服务好或利率低,此外的也都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真正需要钱的是中小企业。但是银行给大企业放1个亿的授信贷款,跟给中小企业放200万的授信贷款,却是一模一样的严格。
银行贷款在竞调成本和坏账率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平衡。2017~2019年,中国各银行的整体坏账率翻倍,1千万以下的贷款坏账率从2%上升到了5%。这是很惊人的数字。
今天来看,我认为银行的破局点依赖于产业平台。但是,这个产业平台是什么?大家有不同的理解。
今天有人会用电子商务的方式,通过信息透明化来做撮合交易,向产业链各环节,引入一些交易合同订单,引入工业金融......目前,各个领域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但是我认为,这样做出来的平台没有黏性,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核心原因就是它只是在用一种模式来压缩原有产业链之间的协同关系,而并未真正推动产业的变革。
今天要做产业互联网,一定不是互联网公司单做。我认为,移动互联网产生的巨头一定做不了产业互联网,因为产业互联网的基础一定是产业,而这种产业能力无法在短期内,靠模式的创新就打造出来,它是经过多年的沉淀才具备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产业能力沉淀之后,一定会有一种新的平台体系或者是一种技术能量来给产业上下游赋能。金融是可以考虑的。只要用好它,产业平台所赋能的能量是可以很大的。
本质上,这就是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提供一套符合整个行业中最佳实践的的产业标准,中小企业依附上来之后会产生数据和算法,而这些数据和算法结合金融会产生新的产业巨头。
下一个万亿级企业一定在产业互联网领域,而且大概率是在传统产业中的骨干和龙头企业。所以我们可以用互联网的技术骨干企业牵头,但是它们提供的牵头能力本质是产业能力。
一家企业做的平台如果对行业没有价值,那么平台就是平台而已,没有人愿意上来;但是构建好一个基于产业的价值撬动点之后,企业就是把线下的价值链,原封不动地搬到网上来,当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会淘汰掉一些在原本价值链中不成商业价值或者是低效的组织。
在传统产业中,可能至少有1/3的企业会被淘汰掉,最终在产业平台上的各个企业会重新构建出新的价值链和商业模式,而且通过平台所实现的产品品质和服务体验,将带来远远超过过去低效的整合模式所带来的价值和竞争力,从而真正能推动产业的变革。
03、产业互联网的本质是做平台
很多人问:工业互联网和产业互联网到底是什么关系?接下来,我想分享比升技术帮助一家传统养猪企业成功构建产业互联网平台的例子,基于此也来表达一下自己的实践观点。
产业互联网平台的牵头企业,未必是行业里面销售额或市场占有率最高的企业。
这一家养猪企业就是扬翔集团,他们有一个产业梦想就是要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贯穿。
光生猪行业,从农场到餐桌,就涉及3.5万亿元的GDP,但是目前,全球没有一个平台真正实现整个产业链的贯穿,足以说明这件事情有多复杂,这家企业在业务和模式上也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家企业为什么要做从农场到餐桌的产业贯穿?任何企业都想做平台,而成功的关键要在于:你的平台能给别人带来什么价值?如果不能产生“帮助别人挣更多钱,或者省很多钱”的能力,你的平台的张力一定是不够的。
现在,集团型企业向平台型企业转变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大型平台光靠效率或提供标准是没有用的。而这家企业之所以从头到尾都没有走规模化发展的道路,没有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来做,也有机会成为农业行业里面的下一个万亿级平台,是因为它做的是行业里面尖端的、基础科学的部分——基因。
基因有什么作用?它就相当于生猪行业的“芯片”。如果具备这样的基因,那么养猪的产仔周期、数量等都会发生彻底的改变。目前国外对这种技术是完全屏蔽的,国内企业在三五年内都无法获得这种能力。但是,你如果拥有了这种基因能力,那么就撬动了一个价值点。
比如顶级的配种员,一般有5年的工作经验,年薪水在60万~70万。他的判断准不准,直接决定整个猪厂的产能。比如,一旦错过了猪的发情期,企业就要再等20多天,其中的时间成本和饲料成本是极高的。
为了完全代替人的因素,而且提高配种的准确率,这家养猪企业把集团里面最顶尖的20多个配种员关在一起。
他们花了3年的时间,将猪的体温、耳朵、尾巴等的变化及其规律梳理出来,再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摄像技术和传感器捕捉技术等,终于实现了这个目标。
单做工业互联网是很难凸显价值的。做工业互联网一定不是简单地看故障率,或单一产业环节中的一些变化,而是将技术和场景贯穿起来。这之后,追求用户体验的极致,就一定会产生商业价值——这是原有产业中,受限于环节无法打通的情况下,所达不到的一种商业价值。
从产品规划到销售贯穿之后,工业互联网就不光在生产制造领域,而会遍布任何一个场景。基于产业互联网平台,扬翔集团也确定企业战略——到2025年成为“料、养、宰、商”一体的产业互联网科技公司。
它因为包含硬件,用工业互联网连接,最终产生商业价值,所以甚至可以明确告诉用户:“你用我的软硬件养猪,平均每一头肉猪的成本会省出0.8元,但是一头猪又多1倍的利润。”中国的其他养猪企业通过该产业平台基因能力的赋能,也达到了和丹麦、荷兰一样顶尖的养猪能力。
工业互联网是产业互联网的基础。工业互联网如果要发挥更大的价值,一定是在整个产业链中融合进去之后,结合业务真正实现业务联动,这样就会产生不一样的商业价值和用户体验。
我们今天讲的5G、物联网、AI等本质上都是技术。但是,技术本身不产生商业价值。一定是要有一套平台思维之后,再结合场景、体验来驱动技术落地,才能最终实现价值。
所以从业务的全局视角出发,实现产业链的贯穿和联动之后,各行业从产品的企划到销售端的动态联动、协同以后,各个产业才会变强。产业变强之后,外来的生态才会依附。
国家谈的内外双循环的基础,就是要用产业互联网去改造和升级当前的产业链。否则,自身不强,内循环转不起来,外循环也不会依附。
04、结语
今天,产业互联网的落地离不开产业能力。所以,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的企业家,尤其是头部企业家,能够转型成产业家,然后推动产业的变革。
比技术更高层面的壁垒,是生态;比生态更高的壁垒,是社会协同效应。
因为转换成本、生态活力就会是一种整体的能力,而不是点状或者是个体很强的能力,所以护城河有时候未必是技术。有时候,社会生态协同产生的呼声和力量可能是最强的。
上一篇:智能家居设备出货量下降,为何?
1352083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