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3
中国门锁网
网络
6019
【导读】本文从IoT上市公司们最新发布的财报开始说起,并将由此延展开去,尝试探讨几个新的趋势。从小米、思科、PTC等公司的财报中,可以看出IoT市场的哪些变化?2018下半年,哪些IoT工具的成熟,值得我们格外关注?下一个阶段的IoT市场发展,将会诞生哪些新机会,又有哪些企业可能出局?
随着时间的流逝,与IoT相关的上市公司们纷纷交出了2018上半年的业绩答卷,毕竟各种概念说得再好,市场和用户才是最终检验实力的事实凭证。分析代表性公司的财务报表,可以让我们更好的把握IoT的发展脉络和阶段,争取不偏不倚的看清IoT的“市场画像”。
因此本文就从IoT上市公司们最新发布的财报开始说起,并将由此延展开去,尝试探讨几个新的趋势。
从小米、思科、PTC等公司的财报中,可以看出IoT市场的哪些变化?
2018下半年,哪些IoT工具的成熟,值得我们格外关注?
下一个阶段的IoT市场发展,将会诞生哪些新机会,又有哪些企业可能出局?
做个预告,本篇文章中你还将看到一个新鲜词汇:云原生边缘计算。
B2C消费端和B2B产业端,哪端将会率先爆发?
8月22日下午,小米公布IPO之后的首份财报,格外亮眼。小米今年第二季度收入452.36亿人民币,净利润21.17 亿人民币,较去年同期分别上涨68%和25%。
IoT生活消费品业务增长最为迅速,这部分收入占据小米总营收的23%,同比增长达104%。其中,智能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产品贡献最大,同比增长147%。按照小米的说法,其智能电视业务已经“跃居中国第一”。
另外,小米旗下的人工智能助手“小爱同学”亦有不俗表现。在财报发布一周前,小米官方宣布,截至2018年7月底,小爱同学月活跃用户超过3000万人,累计唤醒次数超过50亿,仅7月唤醒次数就超过了10亿。
截至2018年第二季度,连接了IoT设备(不包含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移动互联网设备)的用户约1.15亿名,环比增长15%;拥有5台以上IoT设备的用户近170万名,环比增长19%。
小米的喜人业绩无疑让沉寂已久的智能家居行业看到了“复燃”的曙光,但在高兴之前,不妨以挑剔的目光审视小米的答卷和智能家居的现实处境。
IoT的本质是经由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深层融合,从而深度变革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样貌。
小米互联网服务的营收占比不到10%,主要业务收入仍以硬件销售为主。单纯的一台智能电视和笔记本电脑,虽都隶属于IoT硬件,但消费者在购买之后有多大比例将它们作为智能设备使用?(如互联互通、贡献用户数据。)虽然小米IoT设备的用户基数有1.15亿,日活设备在1000万量级,但有多少用户持续激活设备之间的通讯,并在智能家居厂商所“构想”的智能模式终体验到了由IoT创造的全新服务?
说来凑巧,小米发布财报的第二天,8月23日,首届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开幕。BAT等大佬齐聚,并且齐刷刷开启DISS模式,有DISS假AI的,有DISS假车联网的,也有DISS假IoT的。马云演讲中的一句话非常应景:“我认为现在的IoT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IoT,只是智能硬件厂商找个方法让自己产品卖得更好。”
作为小米这种体量的公司,不要掉进沿用传统硬件的套路开展IoT业务的陷阱才好。毕竟某种智能硬件销量迅速跃居全国第一不是目标,成为一家由创新驱动的能或多或少探索未来模式的伟大企业才是目标。
作为一名理性的物联网人,我们不妨主动约束自身对市场的盲目乐观,控制自己仅凭硬件销量就到达的满足感。单靠小米的一期财报,就判断智能家居乃至IoT的爆发期即将到来,有些不经推敲。
财年截止于2018年7月28日的思科,也在近期发布了最新业绩。在此前的文章《物联网中的“网”正在经历一次“脱胎换骨”,不仅洞察人性,还将修炼成精》中,我曾经介绍过思科在2017年启动的基于“意图”的重塑网络计划(Intent Based Networking,IBN)。如今一年有余,我们不妨检验一下IBN的成效。
用思科的话说,基于“意图”的网络能够帮助IT从枯燥乏味的传统流程转变为自动了解用户“意图”,使数分钟内管理数百万设备变成可能,因此思科将其列为下一个重要的增长点。
从IBN的市场表现来看,反馈良好。作为实现IBN愿景的重要载体,思科开始销售Catalyst 9000交换机,目前已经积累了超过9650名客户。
思科投入巨资重新改写了Catalyst 9000的整个模块化操作系统IOS XE,新的平台将网络交换机变成了一个服务器,服务器可以作为虚拟机也可以作为容器,然后将第三方的应用放入平台中。这一做法无疑解锁了新的商业模式,思科首次尝试在核心网络产品上销售订阅软件。
2018财年的业绩表明,思科的软件化和订阅式转型取得了不错的结果。经常性软件和订阅式产品的收入比2017年增长了23%。今后思科还会持续推进多元化经营的战略,将网络软件和应用程序作为关键推动力。
同样,正在进行转型的PTC公司,订阅式推进得更加彻底。最近PTC宣布全面从永久许可到订阅业务模式过渡,从2019年1月1日起,PTC核心解决方案和IIoT产业创新平台,在全球范围内仅会通过订阅方式提供。
从业绩表现来看,2018年Q3的订阅模式收入为1.27亿美元,比去年增加69%。最新财报的其余部分,已在上篇文章《工业互联网IIoT如何破解盈利难题?永久许可or订阅续费or中国特色?》中进行了解读,此处不再赘述。
纵观小米、思科、PTC三家公司的财报,相信你可以对消费端、网络端、产业端的IoT发展现状建立自己的认知。
那么,B2C消费端和B2B产业端,哪端将会率先爆发?这是我们在内部经常讨论又常谈常新的问题。
从现有情况来看,IoT似乎更容易在B2B产业端创造价值和营收,而B2C消费端的用户体验提升与培育尚需时日。
C端消费者对于IoT和AI等创新技术的尝试意愿虽然不低,但真正形成使用习惯,需要这些技术达到较高的成熟度,历经B端的各种测试验证,形成了一定的技术过剩和冗余,才能穿越从早期用户到普通大众的“鸿沟”。
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关于IoT在B端和C端的发展,我更想听听你的观点。
哪些IoT工具的成熟值得格外关注?
除了关注上市公司的业绩表现之外,市场上一些IoT“工具”的陆续成熟,同样值得跟踪。因为一个有效的“工具”,犹如一件趁手的“神兵利器”,如果落到擅于“挥舞”它的人手上,定会所向披靡。
本文优选的IoT“工具”包括EdgeX、Akraino和“中移天枢”,它们尤其聚焦于当前尚待取得突破的边缘计算领域。
电影《教父》说:“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文章《IoT当前最重要的机遇在这里,国内首次全面解读专为边缘计算而生的EdgeX Foundry》中,我曾经为你说明过EdgeX Foundry的本质。
简单复习,EdgeX尝试提供可互操作的组件,提供即插即用功能,改变边缘计算游戏的“规则”。它将是一个简单的互操作性框架,独立于操作系统,支持任何硬件和应用程序,促进设备、应用程序和云平台之间的连接。EdgeX的主要任务是简化和标准化工业物联网边缘计算,同时保持其开放性。
最近EdgeX迎来第2次大的版本更新,使得EdgeX IoT中间件版本变得更小、更快、更安全。
代号为California的新版本,从原本的Java语言转移至Go语言,使用Go进行了重新改写,使其能够在Raspberry Pi和其它小型计算机上运行。安全功能则添加了反向代理(Reverse Proxy)与安全凭证储存(Secure Credentials Storage)。在此之前,EdgeX第1个软件版本名为Barcelona,于2017年10月发布。
此前用Java语言开发的EdgeX,容量高达267MB,如果加上启动容器则为519MB。而改用Go语言重写后只有42MB,即便加上启动容器也只有68MB。内存占用率也从原本的1302MB缩减到了27MB,启动时间从35秒缩短到了1秒以内。
Go语言只是一种基准参考语言,开发人员可以将相同的API与其它语言一起使用,比如C语言。对于低阶的边缘运算应用,C语言有望比Go语言更进一步减少占用空间。
今年6月,由万向集团、Thingswise、戴尔、赛灵思、中国联通和信通院CAICT等机构牵头,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宣布第一个利用EdgeX开放边缘计算框架的人工智能制造过程优化测试平台OMPAI问世。
展望未来,EdgeX计划将占用空间减少到128MB以下,官方称今年10月还会发布更新的第3个版本Delhi。
与EdgeX相似,同样由Linux基金会发布的开源物联网边缘计算项目Akraino,最近宣布进入执行阶段,其种子代码已向Linux社区开放。Akraino专注于边缘计算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加快建设边缘网络生态系统,英特尔向其开放了网络边缘虚拟化软件开发套件。
Linux基金会于8月23日在北美举办了首届Akraino Edge Stack开发者峰会,得到了技术巨头AT&T、ARM、爱立信、华为、英特尔、诺基亚、高通、红帽和风河等公司的支持。
国内IoT“工具”的进展同样值得关注。8月24日,在2018云栖大会重庆峰会上,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与阿里云IoT宣布将联合发布“中移天枢”智能云模组,该系列产品将全面接入阿里云IoT物联网操作系统AliOS Things。
“云原生边缘计算”将成为嵌入式计算的终结者吗?
边缘计算正在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由于面对的是与行业属性强相关的存量市场,IoT边缘侧正处于非常早期的使用新技术进行价值链重构的阶段。
上述这些IoT工具的核心意义在于,它们有效降低了边缘计算领域的准入门槛,通过开放协作的方式解决产业界高度碎片化的痛点,受益最大的是应用端的新型企业。硬件只是载体,边缘计算的本质在于软件的创新。
与云计算的变革相呼应,为了解决IoT应用中的实时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等需求,边缘计算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而此处所讲的边缘侧变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嵌入式计算”,而是“云原生边缘计算”。
云原生是一种构建和运行应用程序的方法,可以利用云计算模式的优势:按需计算的能力和即用即付的定价模式。这些应用程序是以云计算平台的快速响应为基础构建和部署的,为企业提供跨云更高的灵活性,弹性和可移植性。
FANG(Facebook、Amazon、Netflix和Google)等早期技术采纳者在输送软件方面有一些共同点。他们在建设能力上投入巨资,使得他们能够定期发布新的功能(每周、每天、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可达到每小时)。他们已经实现了这种快速发布的节奏,同时支持其应用安全可靠地运行;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及时、高效、有针对性地回应客户的需求。
他们通过超越专门的自动化,并提供云原生实践来交付这些可预测的能力,实现了这种敏捷性。DevOps、持续交付、微服务和容器形成了云原生模式的4条主要原则。
我们以查看银行账户的余额为例。过去这项任务是通过拨打银行的呼叫中心、ATM提款机、或者直接向银行柜员当面请求完成的。迁移到网上银行之后,相应操作必须在PC上完成,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交互模式。
如今,我们每个人口袋里都带着“超级计算机”到处游走,成千上万的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与银行系统进行互动。尤其在发薪日,客户会每隔几分钟便会检查一次余额。原有的银行系统架构根本无法满足这种需求,而云原生应用架构却可以。可以说,云原生应用程序改变了企业软件,永久地取代了传统的软件方案。
边缘计算中的云原生概念与上述云原生应用架构并没有本质区别。
现有在边缘侧的绝大多数设备都属于嵌入式系统。按照维基百科的定义,嵌入式系统(Embedded System)是一种嵌入机械或电气系统内部、具有专一功能和实时计算性能的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常被用于高效控制许多常见设备,98%的微处理器是作为嵌入式系统的组件被制造的。
嵌入式计算的开发者往往使用“专用功能”将软件代码紧紧与其运行的硬件集成,而云原生边缘计算实现了硬件与应用在某种程度上的解耦,有利于应用端的企业聚精会神的开发有价值的边缘应用程序,并将云原生的优势带入边缘,打破原有的嵌入式思维方式。
云原生边缘计算不仅仅是在原有的嵌入式计算基础上添加4G或者5G连接,而是一种根本不同的应用架构,它的特性包括:
拥有极大弹性化的框架
允许微服务自动迭代,消除因应用故障在快速恢复时造成的停机
支持定期自动更新
自动将边缘计算的部署扩展到数百万个节点
实现跨越OS基础架构的应用程序迁移与扩展
提升开发与部署期间的敏捷性
增强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性
目前已有少量初创企业以云原生的思维创建边缘计算的全新应用,各大科技巨头也纷纷在边缘侧进行卡位,以便取得先机和高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云原生边缘计算架构的多种微服务将为产业物联网争带来良性蔓延、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
本文小结
1. 从现有情况来看,IoT似乎更容易在B2B产业端创造价值和营收,而B2C消费端的用户体验提升与培育尚需时日。
2. 市场上一些IoT“工具”的陆续成熟,包括EdgeX、Akraino和“中移天枢”智能云模组等,同样值得跟踪。
3. IoT边缘侧正处于非常早期的使用新技术进行价值链重构的阶段,云原生边缘计算有望将云计算的优势带入边缘,打破原有的嵌入式思维方式。
1352083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