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3
中国门锁网
网络
6013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永刚近日在谈及楼宇自控的现状时遗憾地说道。
粗放的管理手段,导致机电设备的能源供应冗余现象时有发生、建筑内机电设备的运行模式与室外气候处于分离状态……楼宇自控系统能改善建筑设备的性能,充分发挥每台设备的最高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是建筑智能化中最具深度和潜力的节能技术。
作为大型公共建筑的配套系统,楼宇自控能对建筑内部的暖通空调、照明、电梯、变配电等机电设备进行有效管理,实现节能、便捷的效果。
然而,在运行能效不受重视、行业标准尚不统一的现实背景下,楼宇自控节能、高效、便捷的梦想离现实似乎还有不小的差距。
重建造,轻运行
目前,除了在建造初期采用节能的建筑材料之外,在建筑的运行阶段,采取智能化的手段,可对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效进行精细化管理,提高建筑内机电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建筑的运行能耗,实现节能效果。
不过,建筑运行期间的能效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张永刚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忽视建筑运行期间的能效管理,对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能源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式阶段。”
张永刚表示,现在不少机电设备的能源供应冗余现象时有发生。
设备系统与室内环境所需的能源需求之间应形成一种和谐的供需关系,即在运行过程中供应量与需求量相等,少了不能满足建筑需求,多了则产生浪费。但是,在建筑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管理者没有清晰地判断出建筑当下所需的能源量,盲目供应,使得能源供应量冗余,造成大量浪费。
设备系统能耗状态十分模糊。在设备实际运行中,管理者对建筑能耗、能源供给量等,缺乏相应的计量数据,对投入产出没有定量数据进行考核,很难得出精确的数值,也无法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此外,建筑内机电设备的运行模式与室外气候处于分离状态。
室外气候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室内环境,改变设备的处理负荷。但是,在设备系统的运行中,我们常常见到运行模式与室外气候分离的现象。建筑管理者缺乏对自然通风、自然采光的合理利用,室内状态的控制没有与室外状态的改变结合起来,这是设备系统运行控制规则的重大缺陷。
张永刚表示,粗放的管理手段,使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居高不下,建筑节能工作迫在眉睫。
楼宇自控管控能源
“在建筑运行过程中,要想对能源进行有效管控,首推楼宇自控技术。”张永刚告诉记者。
楼宇自动化和控制技术(俗称楼宇自控),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环保意识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营造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
张永刚在谈及楼宇自控的具体作用时表示,在建筑中运用成套先进的智能集成控制系统,包括室内环境综合调控系统及软件、照明及空调节能监控系统、安全保障及办公设备控制系统的集成平台和应用软件等,可根据人们需求,自动调节建筑内部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灯光照度及相关设备的运行状态;可根据不同人的感受,进行个性化设定,并且自动存储个人习惯参数曲线,实现自动调节、分区调节。楼宇自控系统能改善建筑设备的性能,充分发挥每台设备的最高效率,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运营成本,是建筑智能化中最具深度和潜力的节能技术。
现在,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不断升温以及节能减排的深入推进,不少大型公共建筑的开发企业陆续将目光放在楼宇自控系统上,加强对建筑运行过程中的能效管理,使得楼宇自控的节能功效逐渐显现出来,并由此带动国内整个行业的发展。
目前,国内已经成长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楼宇自控厂家,如同方泰德数字城市等,他们在建筑的能源监测、能源管理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推动标准化进程
尽管现在不少人士认识到楼宇自控的节能作用,开始重视建筑运行中的能源管理工作。但是,不少用户在使用中发现,很多厂商向楼宇自控市场推广的产品,属于国际市场上份额极其有限的私有协议产品,系统的扩展性受到限制,很难与其他厂家的产品进行集成,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张永刚表示,由于我国智能建筑领域楼宇自控系统多采用国外技术,并且种类较多,导致国内自主产品匮乏、设备之间互操作性差。
他进一步指出,虽然楼宇自控数据通信协议——BACnet早在2003年就发布,但现在仍然没有成为行业公认的通信协议。市场上各厂家的协议林立,使用户的系统集成难度和成本大大提高。
对此,张永刚指出,全国智标委作为楼宇自控标准的归口管理单位,已经牵头开展了《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概述和定义、硬件、功能三项国际标准的国内转化工作。三项标准于2012年发布。下一步,全国智标委将集中专家、企业的力量,开展《建筑自动化和控制系统》中BACnet通信协议的国内转化工作,推动行业的标准化进程。
在开展相关标准制订工作的基础上,全国智标委将成立楼宇自控数据通信协议应用推广中心,开展标准宣贯、技术推广、项目试点等方面的工作。推广工作将联合用户单位、系统集成企业、产品供应商等楼宇自控及智能建筑产业链的相关机构和企业,形成产业学研用循环发展态势,促进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发展,使其朝着节能、舒适、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1352083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