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7
中国门锁网
网络
6133
无智能不生活的时代,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各种高新技术带动了智能产品的兴盛,从智能手机到智能锁,从智能音箱到智能机器人,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智能化的浪潮下,各大企业争先恐后布局其中,再加上资本的蜂拥而至,一时间整个传统制造业围绕着产品智能化大做文章。但是,智能化真的是“刚需”吗?又有多少是为了迎合市场而打出智能化的噱头?
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莫过于智能家居了,今天我们就以智能家居领域中实用性与普及度较高的两件智能单品来作为例证。
智能门锁凭借功能的实用性、开锁方式的便捷性在众多智能家居单品中稳居C位。据《2018中国智能锁行业白皮书》数据显示,2018年智能锁全国销售量在1300-1500万套,在公寓、写字楼、酒店等B端市场得到广泛应用,但与B端相比,C端市场稍显冷清,目前市场渗透率仅有3%。
作为另一受欢迎的单品,家用摄像头也在智能家居领域普及。出门在外,用手机监控家中的情况,便于照看老人小孩、防盗防贼以及防止其他意外事故。但这些产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用户的隐私安全造成威胁,大量家用摄像头遭到黑客攻击、非法入侵。
除了软硬件方面某些问题仍待解决之外,各大厂商推崇的“构建智能家居生态、打造全屋智能”理念也存在许多难题。缺乏统一的协议标准,以及厂商间出于竞争利益关系的考虑导致不同品牌之间设备无法互联、兼容的情况。场景落地具有很多局限性,不同细分场景有不同的用户需求,厂商对场景的把控能力尚需提高。除此之外,相比智能单品,全屋智能研发周期更长、成本更高,对消费者的采购门槛相对较高。
家居智能化升级,是技术、硬件、软件以及生态的全面发展。硬件产品在用户端构建生活场景、形成智能家居的应用层,连接终端用户,提供物理属性;软件产品形成平台层、传输层、感知层,对终端产品实施精准控制。但目前市场上大部分智能家居产品使用效果并未达到用户预期,落地效果不理想,同时存在一定的借势营销现象,C端消费者的认可度和渗透率仍需提升。
以小编调查显示,智能家居首先以价格将大部分人拒之门外,虽然随着技术进步产品价格在不断降低,但购买、安装、使用的成本仍比普通家装高出不少的预算。其次受我国国情影响,住房前期装修局限了后期改装。再有家庭成员对智能家居产品的需求不同,DIY组建又受困于智能产品之间的协议不共通,消费者定制智能方案时,还要考虑不同产品是否兼容的问题。最后便是安全问题了,设备远程控制、语音监听、视频泄露等安全问题无法保障。
梦想很性感,现实很骨感。智能家居的普及之路道阻且长,还需努力。
那么智能化是不是都是“伪刚需”呢?倒也未必。
以智能大厦为例。中国首座“双标准、三认证”绿色智慧大厦上个月在深圳正式投入使用,我们先跳过人脸识别、语音交互、立体停车这些应用,毕竟大家听得太多也不觉得新鲜了。我想比起这些,或许大家对下面的内容更感兴趣。
BIM+IBMS+FM:BIM建筑信息模型通过三维可视化功能在大厦设计、施工、运维期内进行有效管控和应急处理;IBMS智能管理系统为大厦机电设备人员提供移动办公,使用手机控制所有的机电设备;FM设备设施管理系统让物业人员提供高效、即时的服务。
节能技术:采用全磁悬浮无油冷水机组,以及节能控制技术、负荷预测的控制策略、分户计量的按需分配、中央空调系统的能效管控,使得大厦的节能效果极为优越,年平均用电仅85kwh/㎡,机房能效仅0.6kwh/ton。而新加坡绿色建筑的标准0.65kwh/ton、中国绿色建筑的标准0.84kwh/ton。
遮阳+通风:大厦电动窗帘根据太阳入射角度和强度进行自动化开关闭合,智能实现理想遮阳效果,并通过与室内照明联动,达到节能效果。玻璃幕墙装有通风器开启智能检测装置,使用手机可随时查看监控启闭状态,防止特殊天气忘记关窗等情况。
智能化并不是“伪刚需”,但是相比改善用户体验的“智能化”,精密控制与优化设备的运营成本、维护管理更受到企业和用户的青睐。它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对能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化、科学化和充分化,对生产过程的控制更加精准。
在小编看来,谈“智能化的变革”为时尚早,消费者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解决方案,更需要一整套从应用到落地的思路,只有这样,客户才有可能为智能化买单。从目前市场状况来看,家居智能化在C端市场落地还未达到理想效果,且功能多以改善用户体验为主。而楼宇大厦的智能化应用能够有效管理、控制设备能耗,在保证节能条件下,做到按需使用。在提升楼宇使用舒适性、增强用户体验感的同时,减低能耗,降低生产成本,让企业切实感受到智能化带来的效益。不难想象,未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思维与技术的发展为楼宇行业向智能化迈进提供新契机。
上一篇:智能门锁企业发展方向
下一篇:智能锁经营方法
13520832007